明朝最悬的悬案, 悬的有些扯X

发布日期:2025-09-07 12:03    点击次数:91

聊一个,离奇的明朝悬案。

永乐三年十月,一日早朝。驸马梅殷辞别妻子宁国公主,入宫参加朝议。行至笪桥时,偶遇两位锦衣卫指挥——谭深和赵曦。

锦衣卫再牛,充其量是一条狗。按理说,见到驸马爷得哈腰问安。奇怪的是,谭深和赵曦非但没有请安,反而言语轻佻戏弄梅殷。

梅殷往左,他俩就往右。梅殷往右,他俩就往左。嬉皮笑脸不让驸马爷过去。“嘻哈打闹”中,谭深和赵曦一齐发力,“一个不小心”将梅殷推搡跌落桥下,淹死了。

01

当朝驸马爷被锦衣卫推搡下水淹死,这可是震惊朝野的大事。

锦衣卫指挥谭深和赵曦慌忙入宫,向朱棣自首请罪,称驸马爷投河自尽。

朱棣闻讯,同样大吃一惊。一个劲踱步自语,这可如何是好。

梅殷不是一般的驸马,妻子是宁国公主,她爸是朱元璋,她妈是马皇后,是大明王朝第一位嫡长公主。

四十一岁的宁国公主,听到丈夫的死讯,当场昏死过去。苏醒后,叫来长子梅顺昌和次子梅景福,带上两位儿子——走,进宫找你四舅讨说法去。

宁国公主坚信,谭深和赵曦这俩“狗奴”是受了四哥朱棣指使。于是,娘仨披麻戴孝从公主府一路哭奔奉天殿找四哥朱棣。

见到朱棣后,宁国公主揪着朱棣衣袖,撕心裂肺哭喊“四哥,你还两儿的爹”。

此情此景,朱棣那叫一个无语,一连串“这事真不是我干的”。但朱棣再怎么解释也都无济于事,前边刚有了造反前科。这一下,真是裤裆抹了黄泥巴,不是屎,也是屎。

为了安抚宁国公主的情绪,朱棣对天起誓,一定会查清此事,给梅家一个交代,还自己一个清白。

宁国公主怀疑幕后主使是朱棣,不是没有依据。除了朱棣自身得位不正的原因,在朱棣发动“靖难之役”的过程中,朱棣和梅殷有过一点过节。

02

梅殷之父,叫梅思祖。在元末农民战争期间,曾是第一代反元义军元帅,属于根正苗红的反元斗士。

但梅思祖缺少点领袖气质,反元一哥的位置,很快就被后来崛起的义军大佬所取代。为了生存,梅思祖先投刘福通,再投张士诚。在张士诚的东吴一朝,做到中书左丞的高位。

1366年四月,当徐达大兵压境时,梅思祖不战而降。朱元璋对他反复跳水的行为,深恶痛绝,本来想一刀宰了梅思祖。

危机时刻,梅思祖来了一句:

今幸去彼而从主上,犹出昏暗睹天日。——明太祖实录

我反复游走在各个政权,就是为了寻找一位明主效力。如今见到主上,我才明白,什么叫黑暗天空中出现一轮太阳。

朱元璋一听,这马屁拍得不错,非但饶恕了梅思祖首鼠两端的过去,还封他做了大都督府副使。

洪武十一年,嫡长女宁国公主芳年十六岁,正是深闺待嫁的年纪。朱元璋和马皇后把所有功勋二代比对了一遍,唯独相中了梅思祖的从次子(收养的侄儿)“梅殷”。

梅家得亏有这个福分,从次子梅殷当上了老朱家的驸马。不然的话,梅家就绝户了。

十二年后,胡惟庸案爆发,梅家受到牵连,除了梅殷,一个活口没留下。

这很符合重八的特色,除了他们老朱家的人,天下人在他眼里,不过是一堆堆草芥。

梅殷在这种恐怖压抑的气氛中,度过了9年,靖难之役爆发了。

朱允炆一看,叔叔们一个个太坏了,没有一个靠谱的,想坐稳江山还得靠外戚。朱允炆就把淮安重镇40万精锐,交给了大姑父梅殷统领。

建文四年四月,朱棣南下,想借道淮安,抄近路攻打南京。行至淮安,梅殷不给开门,朱棣就写信给妹夫,说“能不能借条道让我过去,我想去凤阳老家,祭拜爷奶,给祖宗上柱香”。

梅殷不傻,收到信后,就明白朱棣的意思。上香的话,你从宿州走,从我淮安走,岂不是相当于天津人去北京,先绕道济南转了一圈。

得了,四舅哥你也别蒙我了。你们老朱家就是一个暴发户,如今为了继承权手足相残,跟我们外人没有一毛钱关系。我不阻止你,但你也别为难我。我要是给你放行,就跟你一样成了反贼。到时候,少不了青史恶名。

本来就因“灭门之仇”对老朱家耿耿于怀,如今再闹出叔侄争位,搞得大家都很难做。梅殷一气之下,把信使的耳朵和鼻子给割了,然后放信使回去给朱棣带话——四哥你好像不太懂君臣大义,我专门给信使留了一张嘴巴,让他给你好好讲讲什么是君臣大义。

——留汝口为殿下言君臣大义。

朱棣一看,哟,我这妹夫不好惹。干脆绕道泗州,渡过淮河,先拿下扬州,再攻打南京。

03

明朝之荒唐,真是荒唐的令人“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”。

叔侄火拼,朝廷和地方“中门对狙”,你梅殷手握重兵,总得有个态度吧。

要么你是朱允炆的人,跟朱棣拼了。要么你投靠朱棣,一起造朱允炆的反。

按理说,淮安借道一事,梅殷拒绝了朱棣,就得是朱允炆的人。

不。

当朱棣围攻南京时,朱允炆下令梅殷火速南下,回京勤王。

收到勤王诏令后,梅殷不为所动,下令三军,各守其职,不得擅自离开。当时出来的时候,皇上是让我们守住淮安。因此,我们哪也不去,就在淮安待着。

1402年7月13日,南京城破,朱允炆生死不明。

大明易主,叔侄夺权结束。梅殷又犯二了,继续盘踞淮安,不肯向朱棣称臣。

这操作把朱棣也整迷糊了。靖难之役时,你碍于历史评价,不肯归降就罢了。如今,我已贵为大明之主,你再犟,是几个意思。

朱棣也怕梅殷手里四十万重兵,思来想去就找到妹妹宁国公主,让宁国公主写了一份劝降书。

劝降书也没问题,问题是梅殷打开书信一看,是一封血书。

梅殷明白了,四舅哥这是图穷匕见的前奏。

最后,乖乖交出兵权,回朝请罪。

见到梅殷,朱棣在当时是动过杀心的。想到杀了一个亲侄儿,再杀了亲妹夫,“清君侧”的阴谋就破产了,可就坐实了谋反之行。于是,解除了梅殷的一切实权,让他安心当一个太平驸马。

谁曾想到,这个短命鬼就这样稀里糊涂死了呢。

04

关于“梅殷被锦衣卫挤兑坠桥淹死”一事,充满悬疑。

第一,朱棣大概率不是幕后主使。此时,梅殷就是一个超级兵,没有任何威胁。朱棣想让他消失,可以有一万种办法,何必在大庭广众之下,用如此低级的手段。

第二,锦衣卫受皇帝直接领导,没有皇帝指示,他们哪来的胆量对第一驸马下手。

第三,梅殷是半个武行出身,他是会水的。一座笪桥小河,还是十月冬天,水量不大,怎么就淹死了呢。

第四,梅殷是白天落水的,当朝驸马落水,没有人去救吗?

第五,有没有可能是有人栽赃嫁祸朱棣。因为此时无论谁死,朱棣永远是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。

最终,左军都督同知许成站出来指证,驸马是被谭深和赵曦推下水的。

三司会审后,谭深和赵曦被判了极刑,大明“驸马溺水案”便结案了。

至于是不是谋杀,没人知道。